服务热线:0371-65825366 15225199072 13213246892

亲!欢迎来到91农资网

请您登录快速注册

91农资网logo91农资网>农药资讯>资讯详情

2015年南昌市水稻病虫灾害防治应急预案

http://www.91nongzi.com发布日期:2015-3-5 10:18:00浏览次数:82

我市今年早稻病虫害防治面临严峻形势,据植保部门和相关专家预测,今年我市早稻病虫害发生为害程度重于去年,“两迁”害虫和稻瘟病暴发流行风险高。具体情况是: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,局部重发生;二化螟偏重发生,局部重发生;稻瘟病偏重发生,感病品种和老病区重发;纹枯病重发生;南方黑条矮缩病偏轻发生,局部中等发生。各地要高度重视,加强指导,切实做好防治工作,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,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安全。为增强病虫灾害防控工作的主动性,确保粮食生产安全,特制定本防控预案。

一、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贯彻落实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针和“公共植保、绿色植保”的植保理念,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,努力构建新型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体系,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,提高植保综合能力建设,不断创新植保,促进和谐发展。

二、防治目标 做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和防治指导工作,确保农业生产安全。植保技术入户率和预报准确率均在90%以上,重大病虫防治覆盖率不低于95%,确保病虫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%以内,确保不出现连片病虫危害绝收,确保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18%以上,蔬菜、水果、茶叶绿色覆盖率35%以上。 其中二化螟枯稿面积控制在0.5%以下、稻飞虱穿顶田块率控制在3%以下、稻纵卷叶螟白叶率控制在10%以下、稻瘟病发病田穗颈瘟发生率控制在5%以下、纹枯病严重田块率(即病斑达功能叶的田块)控制在0.5%以下、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%以下。

三、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,以重大病虫为主攻对象,做好害虫主害代和病害流行关键期的防控,主推绿色防控技术,注重合理用药,推进专业化防治,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,减少使用化学农药,保护稻田生态环境,努力实现水稻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。

四、保障措施

1、提高认识,加强组织领导 水稻病虫危害是制约粮食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。病虫灾害防控工作涉及千家万户,事关农业生产安全、生态环境安全、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,各县、区要进一步加强对水稻重大病虫灾害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,加强督查和指导,确保水稻重大病虫灾害不暴发成灾、重大植物疫情不扩散蔓延、重大农药安全事故不发生。

2、认真调查,强化病虫监测预警 水稻重大病虫发生种类多、周期长,突发性、暴发性特点明显,且各地栽培条件不一,气候复杂多样,不同区域间病虫发生差异大。植保工作人员也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,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在岗,认真按测报规范开展调查,及时准确做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。市植保站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。

3、加大宣传,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工程,要充分利用植保专栏、服务热线、手机短信、报纸、示范展示、巡回宣传车、防治现场会、广播、印发宣传资料及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,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,使之进村入户、家喻户晓。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,要组织植保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,进行现场技术指导,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,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,确保水稻生长安全。

4、突出重点,科学防治 二化螟、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、水稻纹枯病、稻曲病等重大病虫发生面广,对水稻产量危害损失大,各县区要突出以重大病虫为防治重点,于防治关键时期广泛发动,组织广大农民全力开展防治,打好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硬仗。同时大力推行农业生态调控、物理防控技术、生物农药应用技术,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,大力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。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,积极开展害虫性诱剂、杀虫灯、防虫网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、新型农药助剂、高效施药机械的试验、示范和推广工作,不断提升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水平。

5、积极引导,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 坚持政策引导、技术扶持、市场化运作原则,大力发展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,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,促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健康快速发展,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,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。

6、加强监管,进一步净化农药市场 确保农药供应数量和产品质量,直接关系到病虫害防治效果。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,进一步加强农药市场和农药广告宣传的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和发布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。农业部门要加强农药使用管理,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,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对路农药,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,净化农药市场,提高水稻等病虫防治效果,保护农民利益,确保农药使用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。

7、搞好示范,积极开展绿色植保农药减量推广行动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“绿色植保”理念,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为突破口,全面推广“高效安全对路农药”、示范推广“三生”防治(生物天敌、生物农药、生态控制)和“三诱”杀虫(信息素诱杀、灯光诱杀、色板诱杀)等绿色防控技术,大力推进绿色植保农药减量推广行动,减少农药污染,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,促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
8、确保防治经费投入 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,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。各地对上级财政下拨的农作物病虫防治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,严禁截流和挪用,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、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。

五、主要防控技术

(一)二化螟 水稻分蘖期防枯心,破口抽穗期防白(枯孕)穗。春季越冬代二化螟化蛹期翻耕沤田,压低虫源基数。坚持按防治指标开展化学防治,分蘖期枯鞘株率达到3%或枯鞘丛率达到8%、孕穗后期至抽穗期每亩卵块数达到50块的稻田,于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防治。

(二)稻纵卷叶螟 重点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的防治,孕穗前要发挥植株补偿作用,减少用药。防治适期为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,防治指标百丛水稻达到25个新苞。

(三)稻飞虱 重点做好水稻生长中后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,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,于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防治,优先选择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品种,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,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。抓好中晚稻药剂浸种或拌种和秧苗期稻飞虱防治,打好秧田送嫁药,分蘖初期及早防治,通过预防白背飞虱,达到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。

(四)稻瘟病 重点在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抽穗初期做好叶瘟和穗瘟的预防。种植抗病品种,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,避免过量和过迟施用氮肥。早稻打好秧田送嫁药,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实施药剂防治,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预防穗瘟。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农药,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。

(五)纹枯病 重点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防治。加强肥水管理,搞好健身栽培,分蘖末期晒好田,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5%时进行药剂防治。

(六)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采取“抓秧田保大田,抓前期保后期”的“切断毒链,治虫防病”策略,做好中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白背飞虱的防治。重点抓好药剂拌种或浸种及带药移栽,秧田和本田初期,选用速效和持效药剂并配合抗病毒剂防治。田间发现染病植株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中,减少本地毒源,并从健丛(株)上掰蘖补苗,重病田应及时翻耕改种。

(七)稻曲病 选用抗性品种,避免过量和迟施氮肥,提高水稻抗病性。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开展预防,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前5~7天施药,如遇适宜发病天气,7天后需要第2次施药。

六、主推技术

(一)耕沤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利用二化螟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,在春季越冬代二化螟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、绿肥田,并灌深水浸沤,浸没稻桩7~10天,可杀死70%~80%的螟蛹,有效降低虫源基数。冬种田在收获后及时耕沤,也有一定灭螟效果。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,可杀死90%以上的二化螟幼虫和蛹。

(二)栽培抗病品种防病技术 选用抗(耐)稻瘟病、稻曲病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水稻品种,淘汰抗性差、易感病品种,及时轮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,是预防病害的根本措施。

(三)浸种消毒和药剂拌种技术 早稻种子用25%咪鲜胺乳油2500倍液浸种24~48小时,预防稻瘟病和恶苗病;中晚稻种子用吡虫啉拌芽谷,预防秧苗期白背飞虱、稻蓟马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。

(四)喷施“超级送嫁药”技术 秧田移栽前2~3天,早稻秧田预防二化螟和叶稻瘟;中晚稻秧田预防二化螟、稻飞虱和稻蓟马。

(五)灯光诱杀害虫技术 每30~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,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.5米,于害虫成虫发生期天黑后开灯,天亮后关灯,可诱杀二化螟、稻纵卷叶螟、稻飞虱、稻螟蛉等多种害虫。

(六)昆虫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技术 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开始,田间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,每亩放一个诱捕器,内置诱芯1个,每代更换一次诱芯,诱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顶端30厘米。集中连片使用,可诱杀二化螟成虫,降低田间落卵量和种群数量。

(七)高效低毒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氯虫苯甲酰胺、丙溴磷防治二化螟,氯虫苯甲酰胺、丙溴磷、阿维菌素防治稻纵卷叶螟,噻虫嗪、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,噻虫嗪、噻嗪酮、吡蚜酮防治褐飞虱,三环唑、稻瘟灵、枯草芽孢杆菌、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,苯甲·丙环唑、井冈霉素、井·蜡芽菌防治纹枯病,宁南霉素等抗病毒剂与杀虫剂协调使用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,苯甲·丙环唑、井酮·三环唑、戊唑醇防治稻曲病。

信息分类:农药资讯  编辑:91农资网

91农资网  相关资讯

91农资网  相关产品

Copyright©2010-2015 91nongz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客户服务:0371-65825366,0371-56607255 E-mail:91nongzi#sina.com (将#替换成@)

对于任何抄袭、仿造、镜像本站的行为,将视为侵权。所有内容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!该站点仅提供信息平台服务,不对企业及产品负任何责任。

为保障您的权益,请双方谨慎交易,任何企业、个人不得发布虚假信息!  ICP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