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,土壤污染防治成为很多业界委员建言献策的主题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近几年在社会关注和国家重视下,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实质进展,尤其在农田土壤修复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。但由于缺少合理规划和细致布局,缺乏集成的技术成果,因此很难推动全面的综合治理。
保障粮食安全,迫切需要加大土壤环境的治理力度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认为要保障粮食安全,不仅要保证耕地数量,更重要的是提高土地质量,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黄巧云告诉记者,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源主要有三方面:矿产析出的重金属、污水灌溉以及农用化学品滥施等。相比于前两种污染源,农用化学品更需要关注,因为在农业生产中,农用化学品不可避免。全国政协委员、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马忠明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,由于不合理施用氮肥,我国土壤中残留的硝态氮仍然每年维持上升趋势,进而对水体和农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。
近几年,国家对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,投入资金不断增加,不少技术成果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。据了解,农田土壤修复可以采用植物、化学、物理等方法。黄巧云说,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污染程度,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。例如重金属污染,虽然不太可能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分离出来,但可以通过化学或生物方法控制重金属向农作物扩散。此外还可以通过农艺措施和种植措施进行修复。目前,较为前沿的研究是将修复剂与肥料结合在一起,在施肥的过程中钝化土壤中有害的重金属元素,实现边修复边生产,从而形成一种切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原位修复。
不过他也指出,目前针对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多为零星、局部的研究,而我国土壤状况复杂。因此尽快建立各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,编制详细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指南,是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2014年4月,环保部会同国土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。调查结果显示,全国耕地点位超标率高达19.4%。全国政协委员,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建军表示,这个调查结果强调每个点位的情况,仅能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如果要对土壤修复和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,还要做很多更细致和系统的工作。
在这种背景下,土壤污染防重于治。黄巧云说,农业生产中首先要注重农业投入品的安全合理使用,这也为农业生产提出了增产和环保的双重要求。